Tuesday, March 31, 2009

33屆電影節之三 《魔幻女兒國》

這個前南斯拉夫聯邦國的電影題材都是圍繞於當代議題,例
如說過去的悲慘歲月、戰爭。
《魔幻女兒國》講世界大戰後,山城連唯一播種的老伯也死了,兩姊姊出外「找」配種男人的經歷。

塞爾維亞電影史上最高製作費的作品,鏡頭的美感,塞爾維亞山區的景色,華麗的服裝,
梅林茂的配樂果然一點也不含
糊。
故事前段走怪雞搞笑路線,尾段轉浪漫mood玩黯然銷魂,難掩劇力無以為繼,
都係個句個頭開得太大,好有落雨收
柴feel

想要東歐+魔幻+睇女...合格有餘



Saturday, March 28, 2009

33屆電影節之二 《非洲有個羅里活》

太空館一般9點休館,去到發現前後門都關左,以為計錯時間添。
全館其他地方都冇人,只開放演講廳播戲,認真有趣。



紀錄片十足我地睇開既日本風情畫般,
集中講一個地方 - 前首都,西南部港口城市Lagos的面貌。
雖然被訪者自尼國是現代城市,不再好似西方電影中騎駱駝的形像
(唔係非洲鷹簡奴,奧高查,馬田斯...咩)
出產石油的尼國其實仲好落後,GDP排全球41,香港排仲高佢4位(2007年)。

尼國人有一半係回教徒,一半係天主教徒。
佢地鍾意電影多對白,
因為佢地文化係講野講野講野...
宗教題材最受歡迎,
片中輯錄左一段神父變走左黑巫師既爆
笑電影場面。
羅里活的電影業可謂量多質劣,
她有大部分的電影係家庭製
作(Home-made Video)

屋企搵部越鬼電腦就話自己拍得住荷里活,
求其打兩野馬騮
拳話夠膽認動作片大導
井底到爆

片尾一個學者(好似就係扮神父既演員),
羅里活的觀眾一
定會進步
但羅里活面對緊一個瓶頸位,
最大的問題係好多製作人根本
唔想正統地學習電影技術,
佢地完唔呂覺得自己同世界電影
的差距。

其實呢套片拍得真係麻麻,好多Cut Away都係亂黎,個節奏又古怪,
冇端端影埋AMAA個
大佬做Gym,
又影Peace (主人翁,非洲電影學院大獎創辦人)既兄弟,完全不理解

PS 仲學埋尼日利亞粗口 Olishi (mother fucker)

Thursday, March 26, 2009

33屆電影節之一 《我在娥麼拉的日子》

邊有咁多古里昂家族一樣型的黑幫,娥麼拉的意大利大佬全都是肥佬,
對,就是《黑社會》王天林,
靚仔入會前要比槍射試膽,搞事都只不過敢殺女人,
一個幫會差d比兩個傻仔玩轉,
辛辛苦苦上高層都係負責搞廢物傾倒(其實潛主旨係咪講環保?)

做大佬的確可以點名殺人,但係殺得如此苦心曲折又要顧面子唔上身。
好在有個好似秦沛加譚炳文既變聲叔父有計仔。

寫實但又嫌五個分支關係不大,瞎子摸象,講不到根本,
如果導演真係比娥麼拉下格殺令,也怪可憐的。

我想長靴國的黑社會和香港有夠似,如果有埋Laughing 哥。

Saturday, March 14, 2009

Thursday, March 12, 2009

蔡子強﹕電視新聞的花招與真功夫

自從無铫晚間新聞變陣,提早於11時播放後,另外幾間電視台亦不敢怠慢,紛紛「度橋」奮起迎戰,務求搶奪收視,觀眾亦因而看到愈來愈多傳統以外的 新聞花招,除了一貫以「之花」作賣點外,如今還包括活潑的天氣女郎,又或者主播與記者間出格、「扮cute」的對話,最近有一晚看到的是,體育女記者與女 主播搭訕時說,對方報新聞時「食螺絲」,所以給她一記黃牌。

花招應否有限度﹖

但是花招是否應該有個限度呢﹖這令我想起20多年前的一套電影─《Broadcast News》(按﹕港譯《富貴浮雲》)。

片 中講述男主角William Hurt本來是一個鬱鬱不得志的男記者,後來卻在訪問一個身世可憐的妓女之過程中,因動了惻隱之心,鏡頭前潸然下淚,因而一炮而紅,被輿論炒作為真情流 露,聲名大噪。但後來有人起疑,在群情起哄之前,這本來是一個無足輕重的訪談,電視台為何會花費那麼多錢,勞師動眾,在一個小小的訪問中架起兩部攝影機, 除了一部對準那位妓女受訪者之外,另一部卻特別用來同時收錄記者的表情和反應﹖後來才知道,原來男主角的流淚反應,是事後在剪輯片段時,自己特地添上去 的,以加強戲劇張力,這遂引發了連串新聞專業和道德上的爭議。

當新聞報道中加入太多類似的娛樂、搞gag以至煽情元素時,這會否影響到報道的專業和認受性呢﹖

若想更多人收看,新聞報道是否應該在取材、編採、偵查上,多花資源和心思呢﹖

除了以上一些花招,最近電視新聞中的另外一些做法,反而讓人更加欣賞,例如:

搜 尋好的素材:新聞工作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找尋到好的、有社會意義的素材和故事,呈現給觀眾,擴闊大家的視野。舉個例,前一陣子,適逢中國改革開放30周 年,有線竟也找到了當年高舉「小平你好」這張經典橫額的學生(今天當然已成中年),訪問他們當日的心態和背景;亦找來那位「得就得,唔得就返順德」的一往 無前改革闖將─廣州市前市長黎子流,講改革、講魚骨天線;又找到廣東省第一間「三來一補」工廠,撫今追昔。

暴露剖析問題:前個禮拜六,總理 溫家寶首次與網友透過互聯網對話,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他強調自己沒有準備任何草稿,完全是現場即時的答問,看似十分開放,但偏偏遭有線電視的記者試探,在 網上提交有關西藏、達賴喇嘛、六四等敏感話題的提問,全遭封殺,不單沒有回答,更沒有在網上顯示。這顯示出記者的心思,透過一個介入,讓觀眾更好的了解以 及判斷這次對話的本質。

詳細交代背景:為一些新聞故事,詳細交代其典故,例如當溫家寶和希拉里會面時,就兩人的唇槍舌劍,引經據典,補充背景資料,不錯這將耗費很多額外人力物力,但卻幫助讓觀眾從一種浮光掠影,進入一個較深層次的認知。

配上英文字幕:為西方政要的講話,除中文外也加上原本英文的字幕,讓人可以更易學好英文。

新聞播阿嬌訪談 不能苟同

金融海嘯,經濟不景,新聞部門資源緊絀,我有業內朋友便慨嘆,究竟應該把記者留低用來「度gag」、「度chit-chat」、「度包裝」、化妝出鏡,直到午夜,還是以出外做好採訪、做好新聞為優先﹖

更 甚的是,把阿嬌在自己台的訪談片段,放在新聞報道中播放,節錄的話題也純屬個人感性抒發,沒有多大社會性,這種處理恕我就不能苟同,不單給人宣傳造勢的感 覺,更有損新聞報道的專業和認受性,讓人把新聞報道與《東張西望》混淆起來。希望這只是由上而下的長官意志,而非新聞部門自己的原意。

寫這幾段出來,是希望想讓一眾新聞工作者朋友知道,這個世界是會有觀眾真的用心去看他們所做的新聞的,縱然那未必是大多數。如果能用心做好編採,做好新聞故事,他們的努力,總不會是徒費工夫的。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奔喪

3.11 中午11:00 舅父過身

Monday, March 02, 2009

轉載: 不虧待努力

大學畢業那年,有兩份工作選擇:一是在兼職的電台做全職,薪水應是全班同學拿到最低的;另一份做一間剛成立的電影公司宣傳副主管,比電台那份的人工高百分之五十。

做了極愚蠢的選擇,揀了低薪的一份。

沒有什麼原因,當時不過較喜歡電台的工作。

如果今天有同樣的情,我也會選自己喜歡做的工作。

那時我也有經濟能力,成了出名的「秘撈之王」,後來《壹週刊》也用這個名號替我做過專訪。

不是不喜歡做電影宣傳,這也是我「秘撈」範圍之一,但電台的正職讓我學得更多。

當時收的人工,與中學畢業差不多,要解決收入問題,勤力一點就可以。

現在的大學生太實際,對一份工作最大的興趣是起薪點,做多少年會升職,頂薪一年可以賺多少。

父母也會叫他們選薪水較高的專業科目,其實很短視。

揀容易搵錢的學科,通常是頭五至十年有優勢,往後是「前途似咁」。

行行出狀元這話很老套,卻是真理。

做得好,任何一行都可以讓人致富。人生危機處處,其實沒一個行業真的穩陣,只是相對而言。任何穩陣的職業,風險低,也限制了回報。

大學畢業生要找工做不難,難在能否降低身份放下自尊去選自己喜歡的工作。

做喜歡的工作,也不要斤斤計較何時上班下班,平均時薪多少,有幾多日假期,付出與回報是否合理。

很多成功人士其中一個秘訣是蝕頭賺尾,或先蝕後賺。

這世界不會虧待努力過的人。

阿寬
ahhfoon@yahoo.com

33rd hkiff 光速揀戲(revised 0227)




01.艷婦凸務齊歡唱
02.從印度到中國,高清預告片
03.黑夜行路
04.緬甸起義-看不到的真相

05.冬月
06.踢爆馬勒當拿

07.愛之剝脫

08.魔幻女兒國

09.紅日風暴
10.木幫
11.非洲有個羅里活
12.我在娥摩拉的日子

13.黑金教父

14.赤色風暴





未完......